國片的本土情節
說實在話,其實我並沒有接觸幾部國片,接觸最多的還是好萊塢電影,國片能追到最遠、完整看完、還有印象的是動畫片《魔法阿嬤》,接著就是近幾年被炒熱的魏德聖導演《海角七號》、《賽德克‧巴萊》,最後就是九月初才剛看的陳玉勳導演《總舖師》,至於其他像是同一位導演的《熱帶魚》,新浪潮楊德昌導演的《恐怖分子》,前者是公視數位修復時看完,後者是課堂上老師分享,但更多都僅是聽說過而已。 相較於洋片的取材豐富,我所接觸的國片都是以台灣在地為背景,《海角七號》、《總舖師》取自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,工作、戀愛、追求夢想之類的情節,《賽德克巴萊》取自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故事, 更別提之前上映的《艋舺》直接拿黑道兄弟作為主題。 這種本土化的現象,這也許為了與台灣觀眾產生共鳴,台灣導演對台灣的認同,或是資金考量(沒錢拍不出壯烈的戰爭或強烈視覺效果的科幻),但也許是為了政府輔助金或是地方政府的資源,而決定題材的走向。 而從我僅知的幾部國片變化來看,《恐怖份子》也是講述日常生活中工作、婚姻的苦悶壓抑,劇本充滿巧思,但拍攝風格更像藝術電影,帶著詩意的氛圍,也讓人昏昏欲睡,如果不是最後的一槍,恐怕還鋪陳時悶得不醒人事;而同樣從井小民為題材《海角七號》和《總舖師》,劇情其實有些雷同,主角同樣都是失意回鄉,阿嘉僅是發展不順回鄉,詹小婉更慘——替男友背債逃路,但後續卻完全不同的發展,《海角七號》比較像是重新認同家鄉,自我追尋的過程,《總舖師》則是有更多因緣際會的好運,在眾人小小的善意幫助下,眾志集成才在幾乎是抱佛腳情況下拿下第二名。 這幾部國片剛好記錄了台灣時代的變化,從日常生活,從經濟現況,甚至是整個大環境的改變。《恐怖份子》丈夫是個過去三師中的醫師,有個在家寫作的作家妻子,腳踏實地,日復一日工作,盼上司賞識,而在《海角七號》和《總舖師》主角都是追夢的年輕人,只是一個是有才華,能作詞作曲能唱的音樂人(但有才華的人更多),而另一個則是每天只想打扮的漂漂亮亮,沒什麼目標理想,連天賦都浪費掉,標準好逸惡勞,死於安樂,被貼上草莓族、水蜜桃族的時下青年 這幾部導演所習慣的表現手法都不相同,魏德聖導演比較像是在旁述一個故事,以比較踏實的角度去描寫,而陳玉勳導演則是充滿戲劇性的誇飾,即使是劇情演到追債威脅,沒能成功奪冠的這種挫折橋段,他也歡樂滑稽的方法表現,視覺上色調也豐富而多彩...